1. 三月份小麥、油菜田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發佈日期:2022-03-10 瀏覽次數:2550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春暖花開,一年一度的春耕、備耕、春季田間管理等工作已經開始。本月,我省自南向北,油菜先後抽苔開花,小麥開始撥節孕穗,午季夏收作物進入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同時,隨着溫度的上升雨水增多、越冬農作物進入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階段,田間陰蔽潮溼的環境,容易引發早春土傳病蟲害、氣傳病害的滋生蔓延,侵染爲害。特別是小麥紋枯病、油菜菌核病,近年來,發生面積擴大、危害加重,給午季糧油增產豐收帶來隱患。因此,在本月春季大田管理工作中,麥菜田除了做好土壤、肥水條件的改善外,還要根據在地作物生長髮育動態,以病蟲情報爲指導,適期做好以小麥紋枯病、油菜菌核病爲主的藥劑防治工作,打好春季病蟲害防治第一仗,爲實現午季糧油增產增收計劃打好基礎。現將小麥紋枯病、油菜菌核病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又稱小麥尖眼斑病,是一種世界性分佈的土傳真菌病害。該病主要危害小麥的基部葉鞘和莖稈,造成植株倒伏、枯死和白穗,影響有效穗數及千粒重,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一般病田減產10%左右,重病田減產20%-40%。隨着機械化淺旋式耕種方式的普以及多年採取冬小麥和夏作物輪種、秸稈粗放式全量還田的耕作制度,田間菌源量逐年積累,加上品種大多抗性不強,以及高肥水的栽培措施,這些因素導致小麥紋枯病在我省南北麥區發生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淮北東部、沿淮及以南廣大麥區,近年都呈偏重發生態勢,已成爲當地影響小麥增產的重要病害之一。

          1、田間症狀表現:

          小麥生長各個生育期均可受害,分別造成爛芽、黃苗、花杆爛莖、倒伏、枯白穗等多種症狀。

          爛芽:小麥種子播後發芽出苗期間,芽鞘受到侵染,生長受阻,不能將第一片真葉送達土壤表層出土,嚴重時直接在土壤中造成爛芽枯死,造成基本苗下降。

          黃苗:小麥苗期植株基生第一葉、第二葉靠近土表上下的葉鞘受到病菌侵染後,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梭形病斑,發病輕的植株不顯症,發病重的由於水分和營養輸送受阻,導致葉尖或整個葉片過早枯黃,造成小麥植株分櫱能力下降、次生根減少,生長緩慢。

          花稈爛莖:春季小麥返青撥節後,病菌開始擴展蔓延,常在莖稈基部的春生倒數第一至第三葉葉鞘上產生大量病斑(中央灰色,邊緣褐色)。在小麥孕穗期多個病斑擴大聯合呈雲紋狀或波浪形花斑,扒開植株可見下部形成大量“花稈”現象。部分能夠成穗的大分櫱受害嚴重時,孕穗停止,逐漸爛莖死亡。

          枯白穗:小麥抽穗後,植株下部除了花稈外,病菌開始向莖內擴展侵入基部莖節,剝開病部葉鞘,可見莖節上有橢圓形的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的“眼斑”。小麥灌漿乳熟期間,“眼斑”進一步擴大繞莖後,造成根部吸收的水份、養分向上輸送受阻,小麥灌漿停止,田間顯現大量的枯白穗。田間溼度大時,下部病葉葉鞘內側可見黃褐色的菜籽狀的菌核。

          2、小麥紋枯病發生的原因:

          (1)品種抗性普遍不強:紋枯病是典型的土傳真菌性病害,病原物主要爲禾穀絲核菌,其次爲立枯絲核菌。兩者都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越冬,成爲下季小麥田的初侵染源。不同麥區病原物有不同的菌絲融合羣(真菌種下或專化型下根據菌絲間是否可以發生融合,而建立的類羣),對不同品種存在致病力分化現象。正因爲病原物複雜,目前尚無免疫或高抗品種,但不同品種間抗耐病性有一定差異。根據安農大等科研單位對安徽推廣種植的40多個小麥品種抗性鑑定,中抗只佔17.5%,感病品種佔62.5%,高感品種佔20%。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是當前紋枯病重發的原因之一。

          (2)耕作栽培因素對發病有利:小麥主產區單位面積複種指數較高,一般都採取小麥——玉米(大豆、水稻)年年輪作的方式,加上粗放化的秸稈全量還田,淺旋耕種植方式,有利於土壤中菌源量的積累,土壤中存在的大量菌核爲病害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初侵染源。農戶播種過早、密度偏大,氮素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均有利於紋枯病的發生發展。

          (3)氣候因素:全球氣候變暖,冬季和秋季有升溫趨勢,有利於病菌延長冬前侵染機會。今年早春以來降雨頻繁,大多數田塊土壤溼度大,三月後氣溫回升快,病菌潛育期縮短,將加快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上擴展蔓延。

          3、小麥紋枯病藥劑防治技術

          麥紋枯病田間發生與危害大體分爲五個階段:冬前發生期、越冬靜止期、返青上升期、撥節盛發期和抽穗後白穗顯症期。一般在越冬前和撥節期出現兩個發病高峯。由於生產上缺乏有效的免疫及高抗品種,當前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藥劑種子處理結合春季葉莖噴淋的防治措施。

          對冬前發病高峯,一般採用在播種前用種衣劑拌種包衣來提前預防。如用:敵萎丹、立克秀、護身符、奧拜瑞、威播等種衣劑拌種包衣都具有很好防病效果。

          對第二個發病高峯,一般在3月中旬小麥撥節期前後,當麥田病株率達10%時,用三唑類、酰胺類殺菌劑或三唑類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復配劑進行莖葉噴霧控制。藥劑可以選擇:先正達的愛苗、或銀山藥業的極滿稼(30%苯甲·丙環唑EC)畝用量20毫升,或日產化學的滿穗(24%噻呋菌胺EC)20-30毫升,或浙江桐廬匯豐的阿特米(18%噻呋·嘧苷素SC)畝用量45毫升。兼治白粉病、條鏽病可選用先正達的揚穗(18.7%丙環·嘧菌酯SE)畝用量30-60毫升,或巴斯夫的歐博(12.5%氟環唑SC)畝用量40-50毫升、尊保(23%醚菌·氟環唑SC)40毫升,或中化的愛可(20%烯肟·戊唑醇SC)畝用量20毫升。對紋枯病的防治用水量要足,才能噴淋到下部,每畝對水量不少30公斤。爲增強藥液的擴散性、粘着性、滲透性,配藥時可添加青島日晟源的植物精油助劑“滿牛”或“晟收。

          對沒有拌種的田塊,或春後田間小麥紋枯病病株率大於10%的重病田塊,噴藥後7-10天要進行第二次噴藥,根據病情連噴2—3次。

          對有小麥蚜蟲、紅蜘蛛的田塊防治時,可混用英威、特福力、安拓加聯苯菊酯,或者用阿維·噠蟎靈,阿維·螺蟎酯等殺蟲殺蟎劑。

          二、油菜菌核病

          俗稱白稈病、空稈病、麻稈病等。在我國冬、春油菜栽培區均有發生,以長江流域冬油菜區受害最重,沿淮重茬田塊往往發生也較重。近年來,此病在我省沿江及西南地區,連續偏重至大發生態勢。一般田間自然發病率30%-40%,個別年份50%以上,造成產量損失2-3成,菜籽含油量下降5-10個百分點,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1、田間發病症狀:

          油菜從苗期到成熟期都可被侵染髮病,以花期發病最盛。侵染部位主要在葉片、莖稈、分枝等部位。葉片發病,開始於2月底到3月中旬,4月下旬後進入高峯。油菜落花後,莖稈開始發病,在角果發育到成熟期間,進入顯症高峯。

          葉片發病:常發生在植株中下部老的葉片上,受侵染部位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型病斑。典型症狀是圓形病斑,黃褐色,有2-3層同心紋,外圍有黃暈,乾燥時破裂穿孔。

          主莖(枝)發病:病斑呈橢圓形或棱形、長條形,中部白色,邊緣褐色,病健交界明顯。田間溼度大時病部表面有白色絮狀物(菌絲)。當病斑擴大繞莖後,發病部位以上部分提早枯白死亡。發病主莖內、髓部常爛成空腔,內生許多黑色鼠糞狀乾硬狀物(即菌核)。

          2、病原菌與侵染循環:

          該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病原物爲子囊菌亞門,核盤菌。以菌核越夏越冬,早春溫溼度適宜時,菌核萌發長出1個或幾個帶柄的肉質、黃褐色的子囊盤。盤上着生一層緊密排列的子囊,每個子囊裏有8個無色的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後從子囊彈出,釋放到空氣中,借氣流到處傳播。孢子落到葉片上,萌發產生菌絲和侵入絲,分泌水解酶和草酸,攻破油菜表皮的保護層和細胞壁,進入組織內吸收營養。造成受侵染部位的細胞和組織壞死,形成病斑。盛花期,大量的孢子落到花瓣上,隨衰敗的帶菌花瓣落到葉片和莖、枝處,再接觸傳染,引起葉片、莖稈發病。因此,帶菌的花瓣是引起莖枝發病的主要原因。侵入莖稈內的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相互糾結形成黑色堅硬的菌核,隨病殘體混入土中,度過不良的季節。

          3、影響病害流行程度的因素:

          (1)三月上旬後氣溫回升快、加上今年早春陰雨天多、田間溼度大,有利於菌核的萌發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當子囊盤萌發高峯期與油菜盛花期相吻合時,有利於流行。

          (2)油菜越冬至早春階段普遍遭受凍害,植株抗逆性下降,容易遭受病菌的侵染。3月上中旬油菜開花期油菜主產區常遇降雨,往往加重病情。

          (3)免耕直播油菜面積大,田間密度大、分枝密,通風透光條件差,也爲病害流行造成有利條件。

          4、油菜菌核病的化學防治方法:

          重點做好三個關鍵環節,即:防治適期與次數,藥劑的選擇和施藥器械。

          (1)防治適期與次數:感病品種或預報爲偏重以上發生的地區,在油菜盛花初期和盛花期各施藥一次。(盛花初期指:田間主莖開花株率95%,一次分枝開花枝率20%。盛花期指:一次分枝開花枝率100%)。預報爲中等發生的地區,在油菜盛花期施藥防治一次。若遇陰雨天,根據情況再補施一次。

          (2)藥劑選擇:考慮到病菌對多菌靈、咪鮮胺等已產生了抗性,可選用菌核淨、腐黴利、啶酰菌胺、氟唑菌酰羥胺等成分的藥劑。根據近年來,在巢湖、肥東等地油菜田的試驗,用先正達的麥甜(20%氟唑菌酰羥胺SC)每畝用量50-70毫升,以及巴斯夫的凱澤(50%啶酰菌胺WG)畝用量40克,對油菜菌核病的病指防效達96%,較常規藥劑提高20個百分點。

          (3)施藥器械的選擇:油菜田花期植株高大,分枝縱橫交叉,人工下田噴藥行走困難,田塊小的可用揹負式噴霧加長杆管噴藥。種植面積大的農戶可用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飛防時可添加飛防助劑或用青島日晟源公司生產的“晟收”(精油精油型亞磷酸鉀,比重大、全水溶、防漂移)。

          有蚜蟲、潛葉蠅發生的田塊,防油菜菌核病的同時,混用阿維菌素加高效氯氰菊酯,或者用阿維菌素加氟啶蟲胺腈、吡蚜酮、吡蚜·呋蟲胺。



                                                                                                                                                                   亿博平台股份農化服務中心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春暖花開,一年一度的春耕、備耕、春季田間管理等工作已經開始。本月,我省自南向北,油菜先後抽苔開花,小麥開始撥節孕穗,午季夏收作物進入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同時,隨着溫度的上升雨水增多、越冬農作物進入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階段,田間陰蔽潮溼的環境,容易引發早春土傳病蟲害、氣傳病害的滋生蔓延,侵染爲害。特別是小麥紋枯病、油菜菌核病,近年來,發生面積擴大、危害加重,給午季糧油增產豐收帶來隱患。因此,在本月春季大田管理工作中,麥菜田除了做好土壤、肥水條件的改善外,還要根據在地作物生長髮育動態,以病蟲情報爲指導,適期做好以小麥紋枯病、油菜菌核病爲主的藥劑防治工作,打好春季病蟲害防治第一仗,爲實現午季糧油增產增收計劃打好基礎。現將小麥紋枯病、油菜菌核病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又稱小麥尖眼斑病,是一種世界性分佈的土傳真菌病害。該病主要危害小麥的基部葉鞘和莖稈,造成植株倒伏、枯死和白穗,影響有效穗數及千粒重,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一般病田減產10%左右,重病田減產20%-40%。隨着機械化淺旋式耕種方式的普以及多年採取冬小麥和夏作物輪種、秸稈粗放式全量還田的耕作制度,田間菌源量逐年積累,加上品種大多抗性不強,以及高肥水的栽培措施,這些因素導致小麥紋枯病在我省南北麥區發生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淮北東部、沿淮及以南廣大麥區,近年都呈偏重發生態勢,已成爲當地影響小麥增產的重要病害之一。

          1、田間症狀表現:

          小麥生長各個生育期均可受害,分別造成爛芽、黃苗、花杆爛莖、倒伏、枯白穗等多種症狀。

          爛芽:小麥種子播後發芽出苗期間,芽鞘受到侵染,生長受阻,不能將第一片真葉送達土壤表層出土,嚴重時直接在土壤中造成爛芽枯死,造成基本苗下降。

          黃苗:小麥苗期植株基生第一葉、第二葉靠近土表上下的葉鞘受到病菌侵染後,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梭形病斑,發病輕的植株不顯症,發病重的由於水分和營養輸送受阻,導致葉尖或整個葉片過早枯黃,造成小麥植株分櫱能力下降、次生根減少,生長緩慢。

          花稈爛莖:春季小麥返青撥節後,病菌開始擴展蔓延,常在莖稈基部的春生倒數第一至第三葉葉鞘上產生大量病斑(中央灰色,邊緣褐色)。在小麥孕穗期多個病斑擴大聯合呈雲紋狀或波浪形花斑,扒開植株可見下部形成大量“花稈”現象。部分能夠成穗的大分櫱受害嚴重時,孕穗停止,逐漸爛莖死亡。

          枯白穗:小麥抽穗後,植株下部除了花稈外,病菌開始向莖內擴展侵入基部莖節,剝開病部葉鞘,可見莖節上有橢圓形的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的“眼斑”。小麥灌漿乳熟期間,“眼斑”進一步擴大繞莖後,造成根部吸收的水份、養分向上輸送受阻,小麥灌漿停止,田間顯現大量的枯白穗。田間溼度大時,下部病葉葉鞘內側可見黃褐色的菜籽狀的菌核。

          2、小麥紋枯病發生的原因:

          (1)品種抗性普遍不強:紋枯病是典型的土傳真菌性病害,病原物主要爲禾穀絲核菌,其次爲立枯絲核菌。兩者都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越冬,成爲下季小麥田的初侵染源。不同麥區病原物有不同的菌絲融合羣(真菌種下或專化型下根據菌絲間是否可以發生融合,而建立的類羣),對不同品種存在致病力分化現象。正因爲病原物複雜,目前尚無免疫或高抗品種,但不同品種間抗耐病性有一定差異。根據安農大等科研單位對安徽推廣種植的40多個小麥品種抗性鑑定,中抗只佔17.5%,感病品種佔62.5%,高感品種佔20%。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是當前紋枯病重發的原因之一。

          (2)耕作栽培因素對發病有利:小麥主產區單位面積複種指數較高,一般都採取小麥——玉米(大豆、水稻)年年輪作的方式,加上粗放化的秸稈全量還田,淺旋耕種植方式,有利於土壤中菌源量的積累,土壤中存在的大量菌核爲病害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初侵染源。農戶播種過早、密度偏大,氮素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均有利於紋枯病的發生發展。

          (3)氣候因素:全球氣候變暖,冬季和秋季有升溫趨勢,有利於病菌延長冬前侵染機會。今年早春以來降雨頻繁,大多數田塊土壤溼度大,三月後氣溫回升快,病菌潛育期縮短,將加快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上擴展蔓延。

          3、小麥紋枯病藥劑防治技術

          麥紋枯病田間發生與危害大體分爲五個階段:冬前發生期、越冬靜止期、返青上升期、撥節盛發期和抽穗後白穗顯症期。一般在越冬前和撥節期出現兩個發病高峯。由於生產上缺乏有效的免疫及高抗品種,當前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藥劑種子處理結合春季葉莖噴淋的防治措施。

          對冬前發病高峯,一般採用在播種前用種衣劑拌種包衣來提前預防。如用:敵萎丹、立克秀、護身符、奧拜瑞、威播等種衣劑拌種包衣都具有很好防病效果。

          對第二個發病高峯,一般在3月中旬小麥撥節期前後,當麥田病株率達10%時,用三唑類、酰胺類殺菌劑或三唑類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復配劑進行莖葉噴霧控制。藥劑可以選擇:先正達的愛苗、或銀山藥業的極滿稼(30%苯甲·丙環唑EC)畝用量20毫升,或日產化學的滿穗(24%噻呋菌胺EC)20-30毫升,或浙江桐廬匯豐的阿特米(18%噻呋·嘧苷素SC)畝用量45毫升。兼治白粉病、條鏽病可選用先正達的揚穗(18.7%丙環·嘧菌酯SE)畝用量30-60毫升,或巴斯夫的歐博(12.5%氟環唑SC)畝用量40-50毫升、尊保(23%醚菌·氟環唑SC)40毫升,或中化的愛可(20%烯肟·戊唑醇SC)畝用量20毫升。對紋枯病的防治用水量要足,才能噴淋到下部,每畝對水量不少30公斤。爲增強藥液的擴散性、粘着性、滲透性,配藥時可添加青島日晟源的植物精油助劑“滿牛”或“晟收。

          對沒有拌種的田塊,或春後田間小麥紋枯病病株率大於10%的重病田塊,噴藥後7-10天要進行第二次噴藥,根據病情連噴2—3次。

          對有小麥蚜蟲、紅蜘蛛的田塊防治時,可混用英威、特福力、安拓加聯苯菊酯,或者用阿維·噠蟎靈,阿維·螺蟎酯等殺蟲殺蟎劑。

          二、油菜菌核病

          俗稱白稈病、空稈病、麻稈病等。在我國冬、春油菜栽培區均有發生,以長江流域冬油菜區受害最重,沿淮重茬田塊往往發生也較重。近年來,此病在我省沿江及西南地區,連續偏重至大發生態勢。一般田間自然發病率30%-40%,個別年份50%以上,造成產量損失2-3成,菜籽含油量下降5-10個百分點,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1、田間發病症狀:

          油菜從苗期到成熟期都可被侵染髮病,以花期發病最盛。侵染部位主要在葉片、莖稈、分枝等部位。葉片發病,開始於2月底到3月中旬,4月下旬後進入高峯。油菜落花後,莖稈開始發病,在角果發育到成熟期間,進入顯症高峯。

          葉片發病:常發生在植株中下部老的葉片上,受侵染部位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型病斑。典型症狀是圓形病斑,黃褐色,有2-3層同心紋,外圍有黃暈,乾燥時破裂穿孔。

          主莖(枝)發病:病斑呈橢圓形或棱形、長條形,中部白色,邊緣褐色,病健交界明顯。田間溼度大時病部表面有白色絮狀物(菌絲)。當病斑擴大繞莖後,發病部位以上部分提早枯白死亡。發病主莖內、髓部常爛成空腔,內生許多黑色鼠糞狀乾硬狀物(即菌核)。

          2、病原菌與侵染循環:

          該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病原物爲子囊菌亞門,核盤菌。以菌核越夏越冬,早春溫溼度適宜時,菌核萌發長出1個或幾個帶柄的肉質、黃褐色的子囊盤。盤上着生一層緊密排列的子囊,每個子囊裏有8個無色的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後從子囊彈出,釋放到空氣中,借氣流到處傳播。孢子落到葉片上,萌發產生菌絲和侵入絲,分泌水解酶和草酸,攻破油菜表皮的保護層和細胞壁,進入組織內吸收營養。造成受侵染部位的細胞和組織壞死,形成病斑。盛花期,大量的孢子落到花瓣上,隨衰敗的帶菌花瓣落到葉片和莖、枝處,再接觸傳染,引起葉片、莖稈發病。因此,帶菌的花瓣是引起莖枝發病的主要原因。侵入莖稈內的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相互糾結形成黑色堅硬的菌核,隨病殘體混入土中,度過不良的季節。

          3、影響病害流行程度的因素:

          (1)三月上旬後氣溫回升快、加上今年早春陰雨天多、田間溼度大,有利於菌核的萌發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當子囊盤萌發高峯期與油菜盛花期相吻合時,有利於流行。

          (2)油菜越冬至早春階段普遍遭受凍害,植株抗逆性下降,容易遭受病菌的侵染。3月上中旬油菜開花期油菜主產區常遇降雨,往往加重病情。

          (3)免耕直播油菜面積大,田間密度大、分枝密,通風透光條件差,也爲病害流行造成有利條件。

          4、油菜菌核病的化學防治方法:

          重點做好三個關鍵環節,即:防治適期與次數,藥劑的選擇和施藥器械。

          (1)防治適期與次數:感病品種或預報爲偏重以上發生的地區,在油菜盛花初期和盛花期各施藥一次。(盛花初期指:田間主莖開花株率95%,一次分枝開花枝率20%。盛花期指:一次分枝開花枝率100%)。預報爲中等發生的地區,在油菜盛花期施藥防治一次。若遇陰雨天,根據情況再補施一次。

          (2)藥劑選擇:考慮到病菌對多菌靈、咪鮮胺等已產生了抗性,可選用菌核淨、腐黴利、啶酰菌胺、氟唑菌酰羥胺等成分的藥劑。根據近年來,在巢湖、肥東等地油菜田的試驗,用先正達的麥甜(20%氟唑菌酰羥胺SC)每畝用量50-70毫升,以及巴斯夫的凱澤(50%啶酰菌胺WG)畝用量40克,對油菜菌核病的病指防效達96%,較常規藥劑提高20個百分點。

          (3)施藥器械的選擇:油菜田花期植株高大,分枝縱橫交叉,人工下田噴藥行走困難,田塊小的可用揹負式噴霧加長杆管噴藥。種植面積大的農戶可用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飛防時可添加飛防助劑或用青島日晟源公司生產的“晟收”(精油精油型亞磷酸鉀,比重大、全水溶、防漂移)。

          有蚜蟲、潛葉蠅發生的田塊,防油菜菌核病的同時,混用阿維菌素加高效氯氰菊酯,或者用阿維菌素加氟啶蟲胺腈、吡蚜酮、吡蚜·呋蟲胺。



                                                                                                                                                                   亿博平台股份農化服務中心